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詹文龙、丁仲礼一行赴西藏、云南考察调研
2009-09-16      
200996-11日,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院士、丁仲礼院士率有关同志赴西藏、云南考察调研,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成都山地所所长邓伟、副所长韦方强和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杨永平等同志分别陪同调研。期间,调研组先后考察了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和东川泥石流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研究站。同时,调研组还重点考察了滇藏冰川环境,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
在视察中科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藏东南站)时,院领导听取了站长朱立平研究员的工作汇报,并指出:一是要在搞好野外观测的同时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利用院内兄弟单位的优势做好数值模拟工作,将实地监测和数据模型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青藏高原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利用中科院的研究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围绕最近100年的环境变化,深入研究气溶胶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冰芯中的黑炭及其增温效应,及氯化物、硅酸盐气溶胶等变化,弄清气溶胶对环境温度的影响机制,从而为当前全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气溶胶的驱动和反馈机制,揭示气溶胶增温降温的真正机理。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是基于CO2对于温度的高敏感性展开的,而这一高敏感性对于近100年来的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仍存在较大差异。单纯使用Modeling不足以解决当前这一科学问题,而应该探寻新的Approach予以解决。通过比对研究,寻找出最佳的研究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进步。通过冰芯记录和遥感数据反演的对比为数据模型的创建提供科学支撑,并通过大项目的实施带动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研究树轮工作,应该与林线研究、气候变化趋势紧密结合起来,而不应该纯粹的拘囿于树轮研究本身。我们要号召有组织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全力以赴地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三是要搞好青藏高原野外监测研究平台建设。一方面,在藏东南站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西藏当地特色元素。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研究平台是国内外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的共同平台,应吸纳更多院内兄弟单位到台站开展工作,建成全院的科学研究平台。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优势,提高观测技术水平和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目标。第三方面,基于台站建设,开展好国际合作交流和研究。四是要充分利用大科学工程的技术优势做好研究工作。目前,美国和日本都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CO2排放工作,欧洲也在积极地推动这一工作。除观测大气中的CO2外,我们还应研究地表和地下的碳循环过程。如何开展碳循环过程的累积变换规律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前瞻地做好卫星遥感、数据模型和地面监测的结合工作。要在大科学工程的基础上,找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手段,更好地开展集监测、数据、模型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展创新性、前瞻性、别人未做、国家急需的研究,这是当前开展研究的关键所在。力争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充分联合中科院各专业局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战略研讨、专项部署,在引领科学前瞻的同时,服务于国家生态补偿、生态规划和国际外交谈判工作。
 
 
视察藏东南站
在视察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研究站(简称玉龙雪山站)时,调研组参观了玉龙站大本营和野外观测基地。院领导听取了站长何元庆研究员的工作汇报,并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玉龙站在立足于玉龙雪山地区典型海洋型冰川与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和领域,形成以玉龙站为核心,辐射藏东南海洋型冰川区的监测体系。二是希望玉龙雪山站进一步开拓院地合作的空间和视野,充分发挥玉龙雪山站在中国海洋型冰川与环境研究中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型冰川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视察玉龙站
在视察东川泥石流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站)时,调研组现场考察了蒋家沟泥石流及其观测实验设施。同时,在前往东川站途中还对小江流域的阿旺小河、大白泥沟、石羊沟、大桥河等重点泥石流沟进行了实地考察。院领导听取了站长胡凯衡博士的工作汇报,并提出了建议:对某一学科研究来说,关键是要抓住国家重大需求中的科学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性研究、研究对象的学科分类和国际合作交流这三点。东川站应当在其监测和预警报方面加强研究力量,推动山地灾害减灾防灾的科技支撑能力。在泥石流机理、工程治理和预警预报三大领域注重平衡发展,不能有偏颇。同时,应该加强泥石流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台站自动化水平,为科学研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视察东川站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