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自然》杂志刊登姚檀栋所长攻读博士经历
2011-05-02      

编者按:2011年4月2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专题——《博士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PhD)。专题评论《七个不同年代的博士》(Seven ages of the PhD)刊载了7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撰写的文章。在文中,7位科学家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学科和不同地点作博士生的经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作为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分享了他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经历。以下是全文译文: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20世纪80年代:开放的年代

冰川学博士(1986年北京地理所)

1978年我毕业于中国甘肃省的兰州大学。当时中国的研究生制度还不成熟。整个教育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1978年学位制度才刚刚恢复。中国当时可能仅有几百名博士。我是较早攻读硕士学位的人之一,当时是在兰州攻读的自然地理硕士。由于我所在省份没有一个单位可以授予博士学位,我不得不来到北京的地理所申请学位。

地理所是一个久负盛名的研究所,也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个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在中国是众人仰慕的行业,你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获得高分,才能进入博士生的学习。然而,当时得到中国政府认可、具有指导博士生学习资格的老教授数量非常少,而我有幸得到中国著名的冰川学家施雅风先生的指导。

当时出国留学非常盛行。我通过了英语考试,计划留学美国,但我的导师希望我留在中国。他说我可以出国进行短期学习,但他希望我的大部分科研工作能在中国开展。当我和他在位于中国西北的天山一号冰川研究站进行了一个月的研究以后,我发现他的建议是正确的。这个冰川对于世界上的科学家和游客来说非常有名,而它正在加快退缩。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乌鲁木齐市的用水,是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之一。


在博士期间,导师施雅风先生带着姚檀栋去考察中国西北的天山一号冰川,在那里一待就是一个月

施雅风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还是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这种热情在我此后的科研生涯中一直激励着我。我们在冰川上度过的一个月中,他利用一切机会研究水资源问题,这是我博士论文的主题。我在冰川上的时候,还认识了世界著名的冰川学家罗尼·汤普森,他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他当时刚开始在中国进行冰芯研究工作,和他的相遇也成就了我以后的科研生涯。1986年博士毕业之后,我辗转留学到法国和美国的实验室学习,跟那里的冰芯研究科学家一起做研究,在国外度过了几年的时光。

我回国以后启动了中国的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今天,尽管中国人对科学的热情已经被对商业的热情所取代,我仍然在冰川与环境研究领域培养了25个博士生。

我庆幸自己碰到了好导师,结识了优秀的合作者;我当时需要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因为中国那时从事相关研究这类研究的人太少。我总是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待一段时间。在我博士学习期间,我在阿拉斯加度过了几个月,从中学习了重要的野外工作和实验室新技能。中国与世界的科学研究还存在差距。但我高兴地看到,我所培养的学生在海外学习之后几乎都回国了,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Copyright © 2003-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101
京ICP备05002818-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1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