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陆-欧亚大陆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控制和影响着亚洲水系演化。目前藏东南的三大江河的水系格局通常被认为是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与地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对于其之前是否存在一个连结青藏高原与南海的古红河以及古红河何时演化为现今形态及主要机制还存在很大争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颜茂都研究员课题组(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陈毅)及其合作者对云南思茅盆地早新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图1),发现其古新世-晚始新世等黑组和晚始新世-渐新世勐腊组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峰值区间特征明显不同(图2)。通过对比潜在物源区与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年龄谱,指示思茅盆地的古新世-晚始新世沉积物的物源区可能包括可可西里块体、松潘-甘孜块体、北羌塘块体、义敦块体和扬子块体西部,与现代长江上金沙江和下金沙江段的流域较为一致;而晚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的物源区范围有明显的缩小,可能主要来自于思茅盆地西侧的临沧花岗岩。结合前人的剑川盆地新生代和思茅盆地中新世数据,本研究认为在古新世至晚始新世期间藏东南地区应该存在一个连结青藏高原与南海的古红河;到约35 Ma,受哀牢山-红河断裂初始左行走滑和兰坪-思茅块体顺时针旋转的控制,古红河失去了其北部的大部分流域,现代红河格局基本形成(图3)。 图1.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DEM地形、主要河流、采样点及前人研究位置 图2. 思茅盆地古新世-晚始新世等黑组和晚始新世-渐新世勐腊组的碎屑锆石年龄谱与潜在物源区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 图3. 青藏高原东南缘早新生代河流演化及控制因素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56400、2017YFC0602803)、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B类(XDB03020400)以及国家然科学基金(41272185、41672358、41620104002)项目的资助。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杂志上。 论文目录:Chen Yi, Yan Maodu, Fang Xiaomin, Song Chunhui, Zhang Weilin, Zan Jinbo, Zhang Zhiguo, Li Bingshuai, Yang Yongpeng, Zhang Dawen. Detrit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y of the Simao Basin, Yunnan: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ly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Red River. Earth Planet. Sci. Lett. 476, 22-33. https://dx.doi.org/10.1016/j.epsl.2017.07.025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730403X |